心理咨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心理咨询 -- 正文
书单推荐:想学心理咨询该读什么书?
发布时间:2020-12-01        文章来源:        浏览:


作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博览过各流派的书和理论,在实践积累中慢慢发现自己的偏好和热爱,然后专攻一支武功秘籍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由于精神动力流派的强大影响力,在我们目前的认知中,这是所有入门心理咨询的同学都需要了解的。之后认知行为和人本主义的崛起,为心理咨询的多样性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三大流派就像一个铁三角稳稳得架起了心理咨询的基础。本篇文章为大家推荐一些各流派必读的书籍。

1、(英)斯蒂芬·A·米切尔,布莱克著《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本书全面易懂地介绍了自弗洛伊德以来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现代精神分析思想所有的主要分支,如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等,对各学派的缘起、流变作了清晰的阐述。

2、(美)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本书不仅为那些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提供了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同时也为所有流派的治疗师以及所有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提供了一个对生命和存在进行反思的空间。

3、JudithS.Beck著王建平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本书囊括了作者朱迪·S·贝克博士丰富的临床治疗、教学与督导经验,以及15年来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进展。全面地展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内容,并辅以大量对话示例及明晰的图表。

以上三本堪称是3大流派入门必读的三本书,读完之后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

你真的了解过心理咨询吗心理咨询师说

作者:王雪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个看起来没啥技术含量,就像两个人说着闲话聊着天打发时间的事儿,实际上却是一个对咨询师在专业积累程度、人格成熟程度、天文地理文化哲学宗教等各种知识掌握程度、情绪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生命的理解能力、与不确定共处能力、对痛苦的耐受能力,等等方面要求度极高的一个过程。

可能“看起来像聊天”这种状态本身就会引发很多人对心理咨询过程的种种疑问:有用吗?值吗?专业吗?也正是由于“像聊天”,也使很多对心理咨询完全不了解的人有了更多发言权,甚至不乏外行指导内行的声音:“在做咨询的时候,你就应该......”,“咨询师如果这么做就是好的,如果那么做就是错的......”。这N多的“指导”也使一些想寻找帮助的人感觉更加困惑:咨询师可信吗?那个咨询师做得对吗?我到底应该听哪种声音?

1、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何在

每当有人问到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只有一个回答:专业的事情,你当然应该听专业人士怎么说,如果你无法信任专业人士,那你还可以选择别人的话谁都不要听,只听自己的,只是你要听自己的,就需要更丰富的学习,了解更全面的信息。最不该听的,就是那些“我觉得我最懂”,但实际上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人,甚至根本就没有接受过训练的人的声音。

实际情况是,学得越深入的人,越不敢说自己懂,因为人实在是太复杂了,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对每一个人的理解和探索都是一套全新的方案,所以越学习深入就越理解心理咨询中没有确定“对”的方案,只有相互的不断影响和激发,对所激发的内容不断探索中的不断理解,以及理解之后的不断修复。

如果有人说某个咨询过程中“应该”这么做,或者是“不应该”那么做,如果这个应该或是不应该是在谈伦理问题,那还可以理解,如果不是在谈伦理问题,那只能说,这个人恐怕根本不懂得心理咨询。因为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交互影响的,不管发生什么,对两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是有意义的,是两个人共同创造出来的,不管是爱还是恨。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就是探索那个意义。如果真的可以“应该”那么简单,就不需要心理咨询师这个行当了,大家只要按着“应该”去长大就行了,都是“应该这一标准”化的产物,自然都是没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地方的。

对于心理咨询这件事,不要说外行人,就是受训年头不够的咨询师,很多时候对人际过程的理解都跟那个过程的实际意义有着巨大的距离(心理咨询的重要目的就是学习懂得那个意义),何况没有接受过基本训练的人呢?对那个意义的探索,往往让我们最终明白关系里的真实动力与作用,与表面看到的天差地别,甚至完全相反。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就在于此,那绝不是靠“生活经验”可以判断得了的,而没有接受过训练的人,或是受训不足的人,他除了靠生活经验,靠感觉,靠潜意识幻想,靠理性知识等等去判断,还能靠什么?但是这些真正能起到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而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的前提,是这个人的人格发展足够成熟,如果他自己的人格本身就病理性结构占比很大,那他的这些所依靠的方式,破坏性会大大多过建设性。那个“天差地别”或者“相反”,没有经过足够的训练,这个视角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2、心理咨询是在“悄悄治愈”

心理咨询过程中那些看起来像聊天的过程,那些咨询师没有说出任何高深学问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是咨询师这个人,是咨询师用怎样的状态与来访者在一起浸泡着。

也许那五十分钟里,两个人只是聊了一本小说,一部电影,看起来多浪费时间和金钱啊,可是,这五十分钟里真正重要的,却不是对小说和电影的诉说,而是有咨询师这个人在听到、在看到眼前这个人,在试着与这个人“在一起”,在承接着这个人的情绪,在听的过程中传递的对眼前这个人的接受、陪伴、好奇,在用自己的身体和情感表达出“此时这么无聊,但我不会拒绝你,嘲笑你,我愿意与你一起停留在无聊中去理解背后的意义”,或者“我理解你对故事的这些感觉就像是理解你自己”或者“我已经懂得了你对我爱的期待,我也理解你现在对爱的恐惧,但我会在这里等待你”,而所有的这一切,可能都没有用语言说出来,而是情感中传递给了来访者。所以,心理咨询中起治疗意义的很多重要元素,都是没有被说出来,也不会被眼睛看到的,但是它们在悄悄发生着,而且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咨询师能够“悄悄治愈”的原因,是因为他曾经被治疗,也许他曾经历过上千小时接受分析过程中的爱与痛苦,才迎来了面对来访者痛苦时的情绪安定与不失希望。而这样的能力,其实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能力。足够好的妈妈不是绝对好的妈妈,这就是说,他不会完美的满足来访者的期待,但是他能够帮助来访者去发展耐受不完美、耐受期待无法被满足的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他必须有足够的心理韧性,耐受住来访者因为受挫而引发的攻击,当他在攻击中存活下来,来访者就会学习到原来“破坏是可以被修复”的,于是来访者才有勇气去世界进行更多探索。

他也需要有能力接受来访者爱的期待,需要能够在来访者共生需要、退缩过程、无法信任、破坏冲动、自恋冲击.......等等过程中保持稳定,作为一个“安全的人”出现在来访者的经验里,而这些,远不是语言能够完成的,而是作为“一个人”的状态存在于与来访者日积月累的相处中的。

所以,咨询室里,能看到的是咨询师没有因为来访者的破坏性行为而发脾气、而反击;或者是咨询师宁愿承受来访者的攻击,也没有满足他的非现实期待;或者是咨询师面对来访者强烈的共生性的爱的渴望并没有退缩和拒绝,而是与他一起度过对丧失和失控的恐惧。看不到的是,他能够进行如此的处理,他能够承受这一切,是因为他在此之前进行过N多倍的体验和学习。

咨询室里,有太多的干预是在看不到的过程里悄悄发生的,所以,看不到不等于是没有做。咨询师五十分钟一共只说了三句话,能看到的是“他好像什么都没有干”,看不到的是他的不开口背后要耐受的不确定(说话其实会更有控制感),要耐受自恋的被攻击,要耐受拯救的冲动,要耐受攻击的冲动,等等,他的不说话,其实是留了更多的空间给双方的相互促动。在临床中往往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当一个来访者可以停下来,不必马不停蹄地说那么多话了,可以允许沉默发生了,他的思考功能才真的呈现出来了,他的进展慢慢也就发生了。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说话,其实对人的要求是更高的。所以,不说话的价值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3、「看不到」的价值

常有人抱怨心理咨询的费用太高了,从现实上讲,的确是太高了。但是保证大众可以获得支付得起的心理健康保障,就像医保一样,是政府需要考虑的社会福利措施,因为只有政府才有权将税收用于公民福祉,这不是咨询师作为个人可以承担得了的责任,咨询师或者咨询师行业是无力改变现状的,咨询师同样受制于收费过高。

能看见的是咨询师收费太高,看不见的是咨询师收费后面要养活的服务人员、场地、技术等等支出。更重要的是,咨询收费越高,意味着咨询师给自己支付的治疗费越高,督导费也越高,很多咨询师一周可能要接受两次、三次被治疗,对于困难的个案,可能同样要做一次咨询接受两次、三次督导,而他的治疗师、督导师的收费可能远远高过他自己的收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咨询师收费很低,反而是让人担忧的,因为那可能意味着他自己的被治疗,以及接受督导的频率是不够的,甚至是没有的。对于“裸奔”的咨询师,收费再低,也要考虑保持距离,因为那实在很难判断他到底是咨询师,还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所以,如果现状不发生改变,未来真正有专业保证的心理咨询服务,恐怕就真的只是中高收入人群的专享服务了。好在,对于心理发展相对健康的人来说,除了心理咨询,还有非常多的生活方式可以获得心灵成长,比如阅读与思考,比如与喜欢的人相处,比如投入的去生活和娱乐。

很多人现在都知道“共情”这个词,但恐怕不是每个人都真正的理解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共情到底怎样存在,怎样发挥着作用。更有一大批人,将“共情”与“被满足”等同了起来。实际上,共情不是让你舒服,共情是“感同身受”,更深度的共情是感受到的同时,也理解了那些感受背后的动力,也理解了那些感受背后的诉求,同时也理解了那些感受有可能带来的行为方式和在关系中产生的影响。

所以,很多时候,当咨询师对来访者某些不健康的部分进行干预时,需要执行一个很有价值的干预原则:“满足其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但不满足其期待”,不满足其期待带来的影响就是:来访者感觉到了挫败,会对咨询师进行攻击,他可能感觉自己没有被共情到。这个时候,能看到的是咨询师的干预引起了来访者的不舒服,不能看到的是,咨询师在共情来访者那些带来破坏性影响的行为背后,需要被修复的内容。此时满足带来的是暂时的舒适,当然咨询师也会轻松的多,但是没有被看到的是,咨询师的不满足来访者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来访者需要在挫败体验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勇气,以及对于向修复方向发展所进行的努力。

一个好的心理咨询过程常常被这样形容:一起说了好几年话,咨询师好像什么都没有干,但是来访者自己什么都想明白了。

这样的过程中,看见的是咨询师什么都没有干,看不见的是咨询师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养育”环境,等待着来访者内在世界长大,实际上咨询师不是什么都没有干,而是咨询师把发展健康自恋的的空间移交给了来访者,当来访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帮助自己的时候,咨询师作为一个成长的背景,恰是他把自己的健康自恋出借给了来访者去使用和发展。所以,咨询师不必成为舞台上的主角,那个位置,最好还是留给来访者。

心理咨询中,那些可以被看见的,那些已经被言说的,非常重要。但那些没有被看见,但是悄悄起着作用的,可能才是专业性的体现。评价一段咨询关系的价值,远不是“我感觉”可以做到的。它的价值需要放进一段长久的关系中,在回顾中才能被发现和理解。

对于一段咨询关系是不是靠谱,问别人是没有用的,能告诉你这段关系是不是靠谱的,只有当你真正经历过,在回顾中的你自己才能知道和判断。而对此时此地正在经历的爱恨情仇,最有价值的做法不是去分析它的好坏对错,而是去理解它的“为什么”,对“为什么”的探索,是引领你走向成熟的有效路径,而“对错”,很可能只是一个阻碍。

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理咨询?

作者:殷一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精神基本健康,社会适应基本良好,却有着各自的苦恼或困扰的普通人,也包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但内心不那么快乐和谐的人,而不是指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

想要写这个题目已经很久了,因为不断地听到身边的朋友说“心理咨询是针对有问题的人,是治病,所以总是聚焦在问题和疾病上。所以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

我能理解这样的想法。不过,这样的观点或许也反映了很多人共有的一种两分的思维模式:不断地追求更好,期望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答案,把生活分成好和坏,健康和病态,成功与失败,追求一端而拒绝另一端。

而心理咨询对人对生命的看法不是这样的。我们也有成功的标准,否则就没有判断和行动的依据了,但这个标准和常人大为不同。这个标准主要有两条:1.是否社会适应良好,能够在这个世界获得你需要的东西,也让周围大多数人大致能够接受,感觉舒服。2.是否内心和谐没有强烈冲突。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应对生活的方式,这就是人格、个性、自我等等。比如有的人永远看到生活的积极面,不断往前冲;有的人则坚持稳定安全的生活方式。这种应对方式是一个人的天赋和早年的养育环境所塑造的,然后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不断地修正和强化,逐渐形成一套稳定清晰的模式。

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这套方式在大多数时候是适应良好的。而且健康的人会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从生活经验中学习,针对不同的外界需要,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来更好地适应。但是,再有弹性的人也有其局限性,所以难免会遇到适应不良难以应付的局面,比如遇到重要但无法相处的人,处理不好的事情,过不去的坎。还有的人反复遇到同样的问题。

一个在大多数时候适应良好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是外界的事件和人引发了自己的困难,殊不知自己的应对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心理咨询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渴望和恐惧,了解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了解自己是怎样塑造了自己的命运。

一个好的治疗师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锐利,突然给你一刀,让你很深地被触动,看到自己的问题,然后你就改变了。当然,对一个自我功能比较好的人、特别是那些不断追求卓越的人来说,有时候这一刀是很有效的,但真正的治疗是一个水滴石穿的长期过程。(顺便说一句,对于那些喜欢被刺上一刀的人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去了解怎样变得更好,而是看到自己这种没有止境的追求给自己生活造成的影响。治疗师的那一刀,更多地是他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来访者的需要,他需要让自己显得聪明、敏锐、对来访者有帮助。)

治疗真正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向你指出你哪些地方错了,告诉你怎样可以变得更好;而是让你学习怎样去认识自己,更好地接纳自己,面对事实真相。当真相被呈现、被接受,来访者就获得了自由,改变或者不改变的自由。改变并不是最终目的,要不要改变由来访者说了算;但如果来访者看不到事实真相,那他就会被自己的方式所控制,陷入自我冲突的痛苦挣扎中。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有效的治疗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上面所说的治疗师对于事实真相的呈现。而另一个是治疗师给予来访者的不同的人际互动体验。

我是客体关系学派的信奉者,我相信生活当中的很多困难是和人际关系有关的。一个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预言自我实现的。

当一个人对自己苛刻,或者认为世界是不安全的,他人是险恶的,他人多半会按照他写定的方式来对待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投射性认同。一个人如果从来不曾被当做一个独特的人来被尊重,那他怎么能够去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曾被很好地照顾,那他也必然无法了解要怎么做父母、怎样去照顾自己的孩子。

而治疗师基于对来访者深度的了解,能够尽量避免用来访者投射的方式来对待他,坚持给予来访者最缺乏的尊重和照顾。这给予了来访者对自己缺失经验的体验,从而能够对自己过往的经历哀伤,看到造成自己困难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说,这也是一种对真相的呈现,对缺失这一事实的呈现。

两个方面在这里得以重合。所以治疗师并不需要真的去做来访者的父母,只是需要帮助他重新体验和理解自己的经历和对生命的看法。

这种对真相的呈现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对来访者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一个人的挣扎冲突乃至困境和症状是他和自己的生活做艰苦的斗争,寻找解决之道的努力。这种努力也许很失败,甚至让人讨厌和憎恨,但是这种努力是来访者能够找到的最好的方式,他已经尽力了。这种努力值得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心理治疗领域有一个常识:咨访关系是最重要的治愈性因素。但是这个陈述容易造成一些误解。建立咨访关系不是通过赢得对方的信任使他能够告诉你他内心的秘密的一种策略,而是真正的对对方的尊重、理解以及信任。治疗的目的不是把来访者变得更好(更好,谁的标准呢?),而是让来访者增加对自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和谐。

只有在充分的尊重和对来访者深度的理解的基础上,治疗师才有可能以人性的方式慢慢地松动来访者僵化的、受限的对生活的看法和应对方式,帮助他看到自己在当前的困难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在没有获得对来访者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的情况下,贸然地指出来访者的问题,很自然地会被视为一种攻击,对来访者的生存方式和自我本质的攻击,这会严重威胁到来访者的基本生存安全,来访者阻抗是自然的事。当治疗变成一场战争,那么治疗师不论输赢都是输家,治疗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

长程治疗是一个痛苦但也极为美妙的经验。治疗师能够坚持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持续地存在于一个来访者的生活中,无论受到怎样的攻击,承受怎样不舒服的体验都坚持以人性的尊重的同时又是有界限的方式对待来访者,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这是对来访者作为一个人最大的尊重和关怀。

当我在治疗中饱受强烈的移情困扰的时候,他只是安静地陪着我。他说,治疗关系是个很奇怪的关系,既真实又不真实。我慢慢地开始理解这个话。治疗关系是一种付费的职业帮助的关系,所以可谓是人造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治疗师过于职业,过于严格僵化地遵守设置,治疗不会有太好的效果。这个关系真实的部分在于,治疗师以一种人性的方式存在,作为一个人真诚地关心着来访者的痛苦和困难。

越来越觉得,理论取向和流派的确不那么重要,而是像亚龙说的“做菜的时候悄悄撒进去的一把调味料”才是最重要的。

这把调味料就是治疗师的独特个性、人生智慧、对来访者的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到底要不要去做心理咨询?5个信号告诉你!

作者:Mariana Plata (The Gen Y Psy)

本文系编译,原文链接:

经常有人问我要不要去做心理咨询,我的回答几乎没有变过:“对心理健康问题而言,预防跟治疗其实一样有用。”

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我觉得心理咨询应该就像我们每年会体检一样正常。就像我最近跟一位同事说到的那样:“我希望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在这里人们谈论心理健康就像谈论自己的感冒一样正常。”

大多数人——即使是那些拥有强大的支持系统同时也没有诊断出精神疾病的人——都可以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受益于心理咨询。

如果你:

• 长时间处于愤怒、悲伤或者焦虑的情绪中;

• 正在为关系里的冲突或人际沟通问题苦苦挣扎;

• 正在经历特定的痛苦事件,例如亲人的死亡、分手或失业;

• 或者正在努力应对身份认同或自尊的问题。

——那可能是时候尝试短程或长程的心理咨询了。

但有时候心理咨询能令你获益的征兆并不那么明显,有些征兆可能并不那么容易察觉。

如果你考虑过(或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去做心理咨询,以下5个征兆的出现可能预示着这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1、你想要改善自己的沟通技能

无论是和伴侣、家人、同事还是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你都觉得自信笃定的沟通对你而言并不容易。或者,你可能开始意识到自己容易误解别人的话。

心理咨询能作为一个好的起点,去解决部分这类问题。心理咨询也是一个理想的空间,去发展更好更健康的沟通技巧。

2、你感到“被困住了”

你会觉得生活很难向前吗?还是你觉得自己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些感觉可能正源于你“被困住”的感觉。

如果真是这样,很可能会影响你的心理健康。去做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对于目前的生活轨道更加清晰。

3、一些看似很“小”的状况也会让你发作

你是否比以前更容易烦躁?你周围的人总是惹恼你吗?还是这些人或事比以前让你更容易恼火?这些都预示着你心里可能有一些什么在发生。

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你界定这些情绪、进行处理,并用更高效的方式来疏导这些愤怒或懊恼的感受。

4、你感到疲倦,很难“清空头脑”

你是否感觉被生活压倒了?或者生活中最近发生了什么?好像有些难以承受?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减轻这种负担,并与其他人分担。

5、……其实,不需要有什么征兆

寻求帮助永远不嫌太早,你不需要等到生活中发生了很“糟糕”或者“困难”的事情之后才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心理咨询是一个空间,在这里你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成长、学习。心理咨询是通往你内心世界的旅程。最棒的一点是:你不用独自一人冒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跟你结伴而行,一路上给予你支持,无论这一路上的处境多么艰难。

寻求心理咨询不应被认为是脆弱的,它应该永远是一种有力量的表现。如果我们想打破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我们需要从自己开始做起。让我们敢于脆弱,也敢于去探索内心世界的丰盈。

我为什么劝你一定要去做心理咨询?TED精选

很多人提起心理咨询,都会觉得好像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如果没有“病入膏肓”就不应该和心理咨询有交集。也有很多人把心理咨询看成一剂猛力的解药,期盼接受一次,就可以获得万能解药,从而不再痛苦。

Emily Anhalt博士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她亲身体验经历心理咨询的感受令她意识到:心理咨询其实更应该被看做是心理的“健身”,而不应该仅仅被看做心理的“修复”。预防问题其实比修复问题要容易许多,我们的肌肉需要强健,心理更加需要。

以下演讲稿来自于她在TED上对自己体验心理咨询经历和感悟的分享,对于大家更全面地理解心理咨询是什么样的过程,非常有帮助。

演讲稿内容:

2009年我第一次约心理咨询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我觉得我需要心理咨询,我没有经历什么危机,也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紧迫的精神健康问题。如果要说有什么的话,我认为自己是很有自我意识的人,大家都来找我寻求帮助(笑)。

我约了第一次咨询是因为我那时正要开始读研成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然后我觉得我可能应该去尝试一下我受训要从事的这些东西。我很快就觉得心理咨询是个不错的体验,能让我有个能发泄的地方很好,倒不一定会觉得有很多在改变,毕竟,我没有那么多困扰。

但大概八个月的时候,我有了第一次顿悟。

我在那几次咨询中,一直为一个重大决定而极度挣扎。在犹豫不决了几个星期后,我的咨询师终于跟我说:“Emily,如果没有所谓的‘正确选择’会怎样?如果只有“选择”本身,而且可能无论你选择哪个,都会有一些重要的收获,也会有一些重要的损失,你又会怎样?”

咨询师的这番话让我很震惊。

但后来我才意识到在几个月前,在我纠结一些其他的决定时,我就已经听到她说过,只不过那时我还没有准备好“听见”这一点。我人生中最大的恐惧就是失去,我为了避免失去而做了很多。我用了八个月的咨询才有了足够的力量接受这个事实:我每做一个选择,都会导致我失去一些东西,无法再去选择,而这些失去令我感到悲伤。事实证明,成长和悲伤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意识到了这点,让我对咨询更加充满信念。

于是我决定以一种新的方式投身其中:我开始试图探索我在自己的人生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需要转变的;我学习摸索自己的行为模式,发觉自己被藏起来的情绪;也相信我才是自己生活各种情境中的那个“共有因子”。

接受了几年的心理咨询后,我恍然发现,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我的关系变得更加健康;我明确了自己的需求和边界;面对困难我变得更加坚韧;我和自己的对话变得更加有同情心和善良。我身边人发现了以后也来寻求帮助,他们也给自己找了咨询师;然后我也一直在学校学习着,为什么这一切会奏效以及如何奏效。我逐渐发现,能有一个经过训练且客观的人带你了解自己最美丽而复杂的内心,是多么的有力量。

接受许多年的咨询,也许听起来像是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们的文化痴迷于快速解决问题。如果你想现在去机场,你完全可以做到;但残酷的事实是,我们情绪的转变不像打车那样容易。

我们需要停止为复杂的问题寻找简单的解决方式,我们在生活中做了太多事情尝试寻找解脱的捷径。问题是,这些捷径往往会导致他们试图避免的问题更加恶化,没有表达出来的失望会僵化成怨恨;我们用药物来麻痹我们不想去感受的情绪,却引来更多别的问题;我们躲避短暂的不适,代价却是长远的健康。

“自我照顾”这个概念最近正当其时,我认为这很棒。但自我照顾应当意味着要为自己作出深思熟虑、富有同情心的决定,然而现如今我们却用自我照顾作为我们放纵自己为所欲为的借口。所以尽管泡着热水澡,边品着红酒,边看剧听起来很享受,我也不认为把酒、热水、和电子产品混在一起享受是个好主意。

真正的自我照顾,或者具体来讲,真正的心理咨询,是分不同形式的,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描述,但最令我产生共鸣的是:精神分析谈话疗法。这类疗法把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作为来访者所有关系的缩影,这意味着你最需要了解自己的事情将会在治疗中呈现。比如,一个人如果总是在别人靠近时倾向逃离,那这个人也会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时刻想要逃避自己的咨询师。这时咨询师可能会说:让我们看看你现在的做法,我想这是你和别人打交道的方式,让我们一起来试着理解它。

以我为例,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等候室等待咨询,然后听见我的咨询师因为我前面那位来访者的话而大笑。我记得当时我觉得非常受伤,我想,你怎么能因为别人的玩笑而笑?我才是那个有趣的人!当然我当时并不想告诉她我这么想,但我当时明白,如果有什么事情是你真的不想告诉咨询师的,那就代表你或许应该告诉ta。所以我很难为情地告诉了她,虽然承认这点很困难,但它引发了一场迷人的讨论:关于我认为我能给我的关系带来什么 ,我希望自己对别人很重要的期望,和我需要从别人对自己的接受里寻找被爱的感觉。

作为咨询师,我也会从另一个角度经历这些。曾有一个来访者,总是照顾我而忽略了自己。我们一起意识到她如何对周围的人保有着责任感,甚至有时这会对伤害到自己,她也尝试着练习去寻找平衡。

曾有个CEO总喜欢和我因为小事争吵,然后再努力解决那些争吵。逐渐地,我们明白他在不知不觉中制造着与他人的问题,是因为解决这些问题,会让他觉得自己被需要、被重视。然后再也没有回来,这至今是个谜。后来又有个病人,尽管非常富有,还是用钢镚支付了第一次咨询的费用。所以我喜欢精神分析疗法。

但是任何正在进行的,能改善你心理健康的工作,都是有治疗作用的;任何能让你变得更舒服的事情(都有用)。重点是,这不是个快速简单的事情,也很难一个人完成。没有一个世界级的运动员,可以不依靠专业教练来激发自己的全部潜力。所以为什么我们期望自己能够激发自己的情绪的全部潜能呢?有一个受过训练的、客观的人,来向你反馈你自己是非常有用的。我看到很多人都选择让朋友和家人来帮助自己。

但我的专业建议是:虽然你的朋友和家人非常重要,但他们并没有受过训练,也肯定无法做到客观。现在如果你坐在那里想着,我这些话并非真的是对你而说,我不得不说,我的确就是在对你说。

有太多事情你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们也很擅长把事情隐藏起来,所以未经处理的痛苦和不健康的应对方式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但是治愈也有同样的传递效果,通过咨询来疗愈你自己,你就在打破这个传递的循环。你是否也曾期待过你的家人做一些家务,使得家里的工具更加好用?抑或你的老板稍稍变得更加自我觉察?或是你的伙伴变得更善于沟通?

但神奇的是,如果你选择改变自己,你身边的事物都会发生改变。你变得健康后,更健康的人也会随之出现在你身边。

与其想着“如果你照顾我,我也照顾你”,我们在关系中应该是“如果你为我照顾好你自己,我也会为你照顾好我自己”。我见识过当一个人致力于改善自己时产生的潜能,和激发出的连锁效应,它影响着所有关心你的人,陪伴你的人,也影响着你触碰和创造的每个事物,你所接触到的所有人都会被你对自己作出的努力积极地影响着。

我必须承认心理咨询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这使它成为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原因。

每个主要城市都有着规模各异的心理咨询机构,根据我的经验,时间和金钱的概念会随着优先级而变化。那些侵占你思维和脑力的事情所占的时间,会远远超过咨询所花费的时间。所以现在就开始吧,在你的肌肉足够健康时加强它们的力量吧。

预防问题比修复问题要容易得多,“心理健康”这个词,现在总被看作等同于心理问题。但我们应该把它看做是心理的“健身”,而不应该是把它看作心理的“修复” 。你不需要感到崩溃,不需要感到绝望;你只需要保持好奇心,准备好提升自己,接近自己想要到达的高度。

很多人在问我为什么值得接受心理咨询时,总是会问:是因为它会让我变得快乐吗?然后我通常会回答:它并不是单纯的让你变得快乐,而是会极大地增加你幸福的深度,和真实性。它尊重你悲伤的宣泄之美,它也为生活之中存在的,介于悲喜之间的各种情绪,提供一个非常必要的空间。

我们生活在一种盲目追求幸福的文化中,如果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兴奋不已,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出了问题。

但幸福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最终目标,快乐只是许多健康、有用的重要情绪中的一种。在咨询中你会得到允许和支持去感受人类全部的情感,而不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也许你很难理解这多么得具有变革性,直到你看到它在你生命中闪耀的魔力,我知道我自己试过之后才明白。

但说了这么多,这种深刻而有意义的体验,真实的感受比我解释的更好。

所以去感受吧!

57365线路检测中心官网☞首頁请进